五夫鎮始于晉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這里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朱熹在此從師就學長達40余年,留下了興賢書院、朱子巷、紫陽樓等歷史遺跡,并留存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薄白苑畋仨殐€約,宴客切勿流連?!边@是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總結的《朱子治家格言》。我們一行來到坐落于五夫鎮的同文書院,聆聽了章院長介紹同文書院在傳播朱子文化中的講學近況和朱子治家的“吃”文化,接受一次朱子治家“吃”文化的洗禮。 “勤儉治家之本”,朱子把“勤儉”看作管理家業的根本,勤儉之下的“吃”應不奢不吝。朱子牢記“衣取遮體,食取充腹”的治家格言,從不奢侈鋪張,賓朋聚首也是以茶當酒,精舍學子的膳食通常是粗茶淡飯,最常見的就是糙米飯及熟茄蘸鹽姜汁。在精舍旁的園圃里,種上的茄子已經深紫一片,每當學子們嘗到茄食時,都美稱其為“極品紅”。 浙江黃巖有個財主的兒子叫胡纮,來到武夷精舍求學。當他拜謁50多歲的朱夫子后,朱子以平日對待學子的禮節接待他,連著數餐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胡纮這位闊公子實在忍受不住清淡生活,心中老大不快,不久就溜走了。慶元二年(1196),胡纮抓住朱子《九曲棹歌》中最后一句“除是人間別有天”,硬誣朱子目無當朝天子,欲在人間另建朝廷,將羅織罪名的奏折呈送給朝廷。當年十二月,朱子被落職罷祠。朱子一生勤儉持家,因粗茶淡飯待客引來禍端,卻真實印證了朱子一貫以來秉持節儉家風的良好習慣。 正當大家還沉浸在朱子“儉吃”的故事中,已臨近晌午了。今天的主題“朱子簡約家常飯”之午餐,馬上就要開始啦。我們帶著期待的心情來到同文書院的餐廳。 餐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木磚結構的兩層樓房,很有懷舊感,尤其是我們這些六旬之人看了倍感親切。章院長說,之所以選它作為食堂就是看中這一點。因為每個來用餐的客人,可從中接受朱子家禮文化的熏陶。 餐廳不大,但干凈整潔,每張桌子最多坐四個人。主食是白米飯、稀飯、地瓜,擺在臺桌上的是西紅柿炒蛋、拌木耳、煮莧菜、炒豆芽和蛋菇香菇湯四菜一湯,最好的半葷菜是西紅柿炒蛋,簡單經濟又不失天然健康。書院的老師、工作人員、來訪客人一同有序排隊,飯菜自己打,按照自己的口味和需求適量自取,與自助餐無異,不夠再打,光盤行動,無一口飯菜浪費。 由于當天午餐人員不是太多,不必分批用餐,大家可坐在不同桌上,其間沒人喧嘩,靜靜地把菜夾入嘴中,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大口的飯菜在嘴里細細地咀嚼,感悟一頓青菜席,場面有序,相當文明,整個用餐時間不到半小時就結束。 我最先用完餐,不僅把自己吃過的碗筷洗了,還順手把水池里原有的幾塊大碗也一并洗了,在一旁的食堂工作人員一再表示贊許。隨后大家也各自洗凈碗筷。學習朱子文化,貴在自覺行動。 在先前的“聽”與“吃”之后,下午就是“看”和“悟”了。章院長帶著我們參觀興賢書院、朱子文化廣場、紫陽樓,實地感受朱子故里的石鋪巷弄、牌坊、社倉、古井…… 同文書院特殊的午餐,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粗茶淡飯,讓現代人感受朱子治家的“吃”文化的簡樸。當然,這頓飯也是我吃過有味難忘的一次飯,它勤儉節約、健康衛生、簡單自然。(魏常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