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家宴”中的“文公菜”,又稱“什錦圓(丸)”或“什錦團圓”,簡稱“什錦”,是正宗崇安(武夷山)菜的代表。之所以稱作“文公菜”,傳說有二,一是為學子路餐而創造,二是為孝母而發明,俱為民間佳話。 朱子認為“讀書起家之本”,因此對學子們總是關愛有加。古代學生外出讀書或趕考,路途遙遠而多要自帶路餐飯菜。朱子深知學生攜帶飯菜不易,并且需要營養,于是動腦筋發明了一種由多種食物揉合的“菜團子”,并取名“什錦圓”?!笆病奔础笆?,表示多種或豐富的意思。它原料主要為豬肉、凍米(爆米花)、餅干、香菇、蝦仁、荸薺等剁碎或碾末,再加鹽、糖和地瓜淀粉等。將它們攪拌混和并捏成卵型后裝碗蒸熟即為什錦圓。什錦圓原料其實為幾乎家家必備“年貨”的“下腳料”,簡單易得而營養豐富。它蒸熱時酥軟可口,冷卻后韌性緊結,不僅口味醇美,而且便于保存攜帶;同時它名稱十分討口彩,喻意美好,人們非常喜愛。由于朱子18歲時中了鄉貢,19歲便考取進士,后來又成大圣人,鄉人認為食用他發明的此菜必能沾上他的靈光。于是,當地學子無論是入學或趕考鄉試、府試還是殿試前,親人都要烹飪此菜餞行并帶著登程。他們相信孩子們吃了一定德才“十全十美”,學業“錦上添花”,考試“圓滿高中”。 第二種傳說為,朱母親祝氏在朱子12歲時便喪夫,含辛茹苦養育子女,比一般的婦女更早地衰老,牙齒脫落不便嚼食,這讓孝順的朱子心急如焚,于是創制了上述易嚼且營養豐富的肉菜團子--“什錦丸”。他母親十分開心,百吃不厭,于是便在鄉間坊里傳開,家家效仿,成為孝順敬老的標志。以致后來將它搬上了各種重要宴席和年夜飯,并作為當頭主菜。 我國的飲食文化很講究色彩與形式美,作為宴席上的第一大菜,還要賦予它更多更美好的意義與祈愿。于是人們在將它入蒸籠前,根據不同祈愿,先在大碗底部鋪墊上黃豆或花生或檳榔芋等,再把它碼成寶塔狀(喻層層高升),每層墊飾黃色蛋皮、白色肉片(喻鑲金嵌玉,富貴榮華)以及豬心、豬肺薄片(喻有心有肺,感恩重情),頂蓋一朵大香菇(喻福蔭宗族),既增強美感,又豐富寓意。 由于朱子逝世后謚號“文公”,人們為不忘他的恩惠與表達對他的敬仰,所以又稱它“文公菜”。文公菜自南宋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現已成為武夷山獨有的宴請貴客的傳統佳肴。(朱燕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