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城村古漢城,又名閩越王城,位于武夷山南麓。作為福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田野遺址,城村漢城遺址已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我國第一個被評為世界遺產的西漢諸侯王城遺址,被譽為“環太平洋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漢代王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和“中國的龐貝城”。 “漢五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即帝位,念無諸有功,封無諸為西漢王朝閩越王,榮耀無可比擬。閩越國是福建歷史上地方割據政權中,時間最早最長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 沿著閩越古道回歸的無諸,如同他的先祖勾踐一般,帶著閩越國走向強大,他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技術和文化,其冶鐵技術水平尤為卓越。同時,他對外擴張,不斷發展壯大,創造出燦爛輝煌的閩越古國文化。 面對諸王割據與集權統治的紛爭,閩越王城于公元前110年被漢武帝“一把大火”燃燒殆盡。92年的建都史,頃刻間,如巨星隕落,淪為廢墟,成為“中國的龐貝城”。如今寬廣的城墻地基依然清晰可見,兩千多年來一直護衛著這座目前僅見的西漢初期閩越王城的偉岸與榮光,見證著滄海桑田、興衰成敗…… 閩越王城,枕山抱水,橫跨三座山丘依勢布局,沃壤良疇,自成天地。四周重重天然屏障合護而成金湯之固,氣勢磅礴,恢宏壯觀,實為擅于“山形而水處”的閩越族人的智慧之作。 “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閩越王城遵循著戰國以來流行的都城建造規制,內城外郭,井然有序。宮殿苑囿錯落矗立,大小園林池沼有序相接,其氣勢之盛,無不彰顯出當年閩越王國的泱泱氣象。在城村漢城遺址,現存城墻、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王殿垅東西水門、大型宮殿、瞭望臺、古井、祭壇等遺址,城外還有官署區、居民區、窯址、冶鐵作坊、大型墓葬區等。 城內有兩組排水系統和三處進排水口遺存,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可將污水直排到城池外,先進便利。此外,宮殿中的室內浴池為我國所發現的古代最早的宮內浴池,其供排水管道設施非常嚴密完備,是古代宮殿建筑的典范。其中還有回旋的管道,用于熱水循環以供暖取暖,后流入浴池,實為精妙。值得一提的還有“華夏第一井”之稱的閩越王宮古井。到現在,井水依然清冽可飲用。該井的選點挖筑,顯示了閩越先民在認識水勢、水源、水質三個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今天,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用圖表、文字、實物、復制品的形式,集中展示了距今兩千多年前南方少數地方政權,閩越國從漢封立國直到叛漢終被剿滅的百余年歷史。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為仿漢建筑,屋宇高大敞亮,主次有序、嚴謹規整、重檐翹角,屋頂飛檐重彩,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非凡氣象,再現漢代閩越宮苑建筑的風采。 在閩越王城遺址這片古老而又極富傳奇色彩的土地上,還有座古樸幽靜的古老村落。它是古代閩越人離去后,中原移民在此重建的村莊,因建在古越城邑的土地上,故名“古粵城村”。 青石臺階,方磚鋪地。該村歷史悠久,曾為閩北通商大埠,素有“淮溪首濟”之美譽,至今仍保存著傳統文化印跡。磚雕石刻、牌匾楹聯,無不積淀著先人的智慧,記載著武夷山地區古村落發展的歷史。閑暇時刻,正適合坐在天井里架著的石制花壇邊上,看看壇里的花草,撫摸下面裝飾著木雕、磚雕和石雕的石水槽,感受歷史在手邊劃過的痕跡……(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