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武夷山秋天來臨,我愛去一個叫吳屯的地方。 此時,平時頭戴森林、腰纏竹海的高山,就被隨形順勢的梯田加以妝扮,層層疊疊,裹上了百褶的裙裾。夏種的明麗水光,掩藏在金黃色的大地上,隱匿得不顯聲色。一季的耕作生生不已,村民終于又要接受土地和谷物的加冕。 曲曲折折的田間小道宛若游龍,鄉舍田廬起伏有致,紅墻褐瓦相映成趣。零零落落的幾只曬匾,不待問津,曬得寂寞,倒也曬出了一抹濃重的秋色。房前屋后,人行其間,綠色的螞蚱蹦跶,多彩的蜻蜓飛舞,還有晶亮晶亮的稻花魚游弋自如,都幻化成了躍動的音符,時時處處舒展恣意。這是一曲豐收的歡歌,也是一幅重彩描金的天然畫作。 武夷山城西曾有座建于南唐時期的崇德報功祠,是為紀念開發、建制、設縣的彭遷、彭漢、彭珰三代功業而修造的。據載,唐初曾官至左千牛衛上將軍的邑人彭遷,召集鄉人在現崇陽溪之東的潺口開荒墾田,鑿湖筑坡,凡90處,灌田2000余頃,命名為新豐鄉。這個新豐鄉,在吳屯、嵐谷一帶。市圖書館門口有塊“作邑彭氏三丈祠”的石匾,是武夷山最早建置雛形的見證,對吳屯、嵐谷作為糧倉的緣起也是一個見證。 “南茶北米無處尋,東筍西魚仙家有?!睆牧鱾饔诋數氐倪@首民謠,可以了解武夷山物產之豐富,只是武夷茶的名氣太大了,幾乎掩飾了其他物產的光芒。盡管,武夷北部山區出產優質大米的歷史由來已久,但糧食作物的文化屬性與茶不可比擬,毗鄰吳屯的嵐谷同樣也是優質的茶區,外界了解不多也屬情有可原。 嵐谷地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這里出產的嵐谷熏鵝,不僅是武夷山特色美食的代表,而且和“佛跳墻”一樣,成了閩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硬菜?;蛟S作為糧區的歷史,奠定了當地飲食文化的基礎,也或許,地域特點孕育了當地人巧食美食的天性,市區隨處可見“嵐谷餐館”,可以想見,嵐谷人的能干,以及因他們而形成的飲食傳統,在武夷山獨樹一幟,令人刮目相看。 嶺陽關古茶園和閩贛古驛道兩塊標志碑比肩而立的地點,已經成為徒步客的起點,從此一直向北走8公里,就能抵達閩贛兩省的交界處,也就是武夷山八大關之一的嶺陽關。作為研究萬里茶道線性文化遺產,以及武夷山古代交通、運輸、商業、關防、兵制、鋪驛制的重要實物資料,嶺陽關古驛道作為閩贛古驛道其中一個組成部分,2019年起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流不止,動水生靜,古道旁幾叢老梅滿樹放花,或白或粉,開得絢爛綻得盎然,散發著蒼淡的幽香,伸展出一派蓬勃的生機。無從考證它們和古道究竟相伴了多久,此情此景,一種“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歲月感,不禁油然而生。 來到嶺陽關下的牛尾兜。這里平均海拔660米,最高海拔1960米,常年云霧環繞,氣候濕潤,溫度適宜,四季分明,特別適合高山云霧茶的生長。云中野徑四通八達,山間穿行林深苔滑,來到開闊之處極目,四處可見欣欣向榮的野茶樹。昔日絡繹不絕的茶鹽商隊,隨著如流的歲月走進了歷史,人煙輻輳的古村落早已消隱了痕跡,將自己的地盤讓給了仙風道骨的茶叢,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茶園。野茶山地見過不少,高山深處的茶園我也爬過幾處,但這里人茶共生人退茶進的情境,卻是第一次見到??吹叫切屈c點的茶叢,聯想到作邑的先民,激起我心底無限的感觸: 如此偏遠的地方,人們都能夠生活,什么樣的地方,先民都能選擇終老,這人真是了不起。人之大隱,活在皇恩雨露之中,耐得住受得了經得起世故的銷蝕,才得證生活生命的究竟真實。茶之在深山,艱難困苦只是平常,在平常中接受考驗,在寂寞中像人一樣執守,什么樣的環境都能成活,這才是人和茶都了不起的地方。老說人要有一顆茶心,這茶心是什么? 茶心,就是把自己往好活,在節氣中成活,活出氣節,有個人樣! 嶺陽關喲像扁擔,一頭挑江西,一頭挑崇安…… 從嵐谷回來有些天了,山坳溪澗四處綿延的茶山地,枝枝蔓蔓郁郁蔥蔥的茶叢,還一直浮現在我腦海里,也不好說哪一處牽住了自己的神經,總有股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不,綿綿細雨經夜未停,一覺醒來,又仿佛回到了遠山深處的古驛道。我化身為擔夫,躋身于四面同行的隊列,唱著鄉謠翻越重山,肩挑日月八方行腳。 從江西到崇安,從日暮到清晨……(覺人) |